【COP30/台灣環品會在氣候峰會藍區發聲:自然優先,碳匯政策要更謹慎】

  • 2025-11-20
  • AdminAdmin
這是一張圖片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李河清教授(右二),以及印度環境技術、教育、研究和修復政策中心(TERRE Policy Centre)與英國環境教育基金會(FEE),共同於氣候大會藍區官方會場內舉辦周邊會議。圖/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提供

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第一週接近尾聲,關於氣候與自然碳匯討論也更加多元,從陸域到水域,從亞馬遜森林,向河口、濕地延伸。


巴西時間14日下午,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以及印度環境技術、教育、研究和修復政策中心(TERRE Policy Centre)與英國環境教育基金會(FEE)共同於氣候大會藍區官方會場內舉辦周邊會議,會議主題聚焦「藍色森林與海岸社區賦能之韌性規劃與管理」,探討藍碳與紅樹林治理、復育、環境教育與議題辯證,並回應氣候大會所關注之地方社群與原住民參與等議題。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國立中央大學永續與綠能科技研究學院兼任教授李河清於會議中發表「自然碳匯的實踐與挑戰:台灣紅樹林之辯」演講,指出過於寬鬆的紅樹林碳匯方法學,可能傷害原生態。


依據2023年2月通過之氣候變遷因應法,台灣要在2050年達成淨零,淨零並非不排碳,而是碳排放與碳匯加減之間要趨於平衡。其中12項淨零戰略自然碳匯包含紅樹林植林,但紅樹林是否為原生種仍有辯證。


她說,過去20年在新北、新竹、雲林與彰化等地曾移除近500公頃紅樹林,政策反覆恐有疑慮,建議科學上要建立更嚴謹的管理評估方法;人權面上,要將所有關係人納入決策過程,特別是地方社區與原住民,將自然碳匯經營惠益共享避免違反人權公約。


為此,環品會提出「氣候與自然碳匯倡議」,強調自然碳匯政策,要與減碳政策脫鉤,以自然優先為原則,依《濕地保育法》精神,避免干擾自然溼地,並獲得農委會、海委會的善意回應,限縮「紅樹林植林」減量方法學(AL-TMS0003)適用範圍於「人為型濕地」,以更審慎態度推動自然碳匯專案。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副秘書長鄭佾展則以線上方式參加周邊會議。他認為,除了個別自然碳匯方法學之外,整體性的「自然碳匯政策環評」,以及如何實現「氣候變遷因應法」,第5條所提,「應與原住民族共同推動及管理原住民族地區內之自然碳匯」等,迄今沒有具體做法。


政府仍偏重企業需求,關注推動自願性碳交易機制,遺漏與自然同在的在地社群與原住民族角色。台灣遲遲未擬定的第二版國家人權行動計畫,亦應關注自然碳匯與人權議題。


同場發言的英國新創公司平衡(Balance)創辦人暨執行長丹尼爾·莫雷爾(Daniel Morrell)也指出,全球氣候政策若只剩下「排放量與抵換量」的數字競賽,自然資源便會被工具化。他認為負責任的氣候治理應同時兼顧生物多樣性、地方生計與碳移除,而非只聚焦在碳匯成效。


印度環境技術、教育、研究和修復政策中心分享,紅樹林復育計劃導入流程與兼顧自然為本、社區參與的具體步驟。

環品會指出,「氣候與自然碳匯倡議」並非反對經營自然,而是貫徹「預警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若此經營有損即自然、生物多樣性疑慮,先停下腳步審慎評估,而非畫靶射箭,為滿足特定目標強行推動。過程中,也不能遺忘地方社區與原住民有意義、實益的參與。